2009年9月13日 星期日

滑鼠介紹


一、滑鼠的種類(一)

機械式滑鼠1.內部構造:滑鼠的內部大略可分為以下數個部份:

(1)軌跡球(2)感光圓盤(3)光感應元件:一邊為發光單元,一邊為光線接收單元(4)界面電路 (5)按鍵及滾輪2.工作原理:滑鼠移動時,軌跡球會滾動,並帶動兩個感光圓盤轉動,光線接收元件會因為圓盤上的小洞遮蔽光線或使光線通過而產生脈波,界面IC接收脈波的資料,並依兩個光接收單元產生的不同脈波做X軸及Y軸移動距離及軌跡之計算,並將結果傳回給電腦。3.優缺點:因為軌跡球在桌面上滾動時會沾粘灰塵、毛屑、甚至是食物的殘渣,機械式的滑鼠需要定期的將滑鼠打開,清潔軌跡球及感光圓盤的滾軸。否則這些髒東西會使得滑鼠的靈敏度不正常,甚至於會使得感光圓盤無法動作。

(二)光學式滑鼠1.內部構造:光學滑鼠淘汰了軌跡球的使用,除此之外其他構造與傳統的滑鼠類似。2.動作原理:早期的光學滑鼠必須在一特殊的座標墊上運作,滑鼠上的兩組發光體分別投射到墊板上的X軸與Y軸,再反射到光線感測器,墊板上交差的格線就像是機械滑鼠的感光圓盤上的小洞一樣,能讓光學感測器因為其顏色之深淺而產生不同的光線折射,因此產生不同的脈波,光學滑鼠就藉由這些脈波來計算滑鼠的移動。新型的光學滑鼠則是在滑鼠底部增加一紅外線感測器,每隔一定時間掃描一次,接著處理器會比較兩張圖片來決定座標的移動。因為掃描方式的改善,新型的光學滑鼠不需要特定的滑鼠墊,而且可在大多數物體上移動,如木質、塑膠的桌面,但是也有一些物體上不適用,如:玻璃,鏡子等看不到紋路或反射性表面材質的物體。

二、滑鼠的基本規格

(一)解析度:滑鼠每移動一英吋所能傳回的點數,一般以dpi (dot per inch)來表示,其實採用cpi (count per inch)的說法應該較正確,即滑鼠每移動一英吋所能傳回的座標數;大多數市面上的滑鼠都是400 dpi的。

(二)界面:滑鼠使用的界面如下:1.串列埠:就是RS-232 com port,這類的滑鼠是早期所使用,現在已經沒有此類的滑鼠了。2.PS/2:PS/2 是 Personal System/2 的縮寫,這是在 PC/AT 之後推出的新一代系統,它是一種新型的電腦與週邊設備的連接裝置。目前,包括鍵盤與滑鼠等設備大多是使用 PS/2 的介面,其特點在於接頭較傳統的接頭小,而使用 PS/2 介面的週邊也不用佔到主機系統的 COM PORT 連接裝置。3.USB:萬用串列匯流排的縮寫,新一代的週邊設備介面,由七家軟硬體製造商共同制定的(Intel、Compaq、NEC、DEC、IBM、Northern Telecom、Microsoft,在傳輸的速度上比起許多的傳統介面快了許多,除此之外USB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即插即用,不需重新開機便可使用,在使用者安裝和使用上都比以前方便了許多。

(三)按鍵數:滑鼠依照其按鍵數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用途,一般市面上常見的滑鼠種類,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1.兩鍵式滑鼠:一般使用者所使用的滑鼠多屬於這種規格。以右手使用者為例,右鍵大多定義為輔助鍵,當需要呼叫軟體輔助視窗,或是用來查詢相關內容時,只需單擊右鍵即可;而左鍵則大多定義為動作鍵,在功能表上單擊左鍵表示選取該項功能,而雙擊左鍵表示執行該功能;而左手使用者則相反。2.三鍵式滑鼠:屬於特殊功能的滑鼠,一般多為專業人士所使用。以右手使用者為例,右鍵大多定義為輔助鍵,當需要呼叫軟體輔助視窗,或是用來查詢相關內容時,只需單擊右鍵即可;而左鍵則大多定義為動作鍵,在功能表上單擊左鍵表示選取該項功能,而雙擊左鍵表示執行該功能;而中間的鍵,則為自由定義鍵,可讓使用者自由定義其功能,如用來代表雙擊左鍵,或是呼叫特定功能等;而左手使用者則相反。

(四)滾輪:在網際網路盛行的今天,像是瀏覽網頁這種需要捲動頁次的機會相當頻繁,此時可利用滾輪式滑鼠中間的滾輪,來上下捲動頁次。另外,由於滾輪可用來替代三鍵式滑鼠的第三鍵功能,因此也可讓使用者自由定義其功能。三、滑鼠選購注意事項選購滑鼠時,應該要注意以下事項:

(一)使用順手:長時間使用不順手的滑鼠,手部關節會因為姿勢的不良,造成關節疼痛或是肌肉疲勞,嚴重的甚至會造成手關節病變。所以購買使用順手的滑鼠是最重要的。

(二)功能性:一般滑鼠的功能種類,大致可分為兩鍵式、三鍵式與滾輪式三種,可依實際需求來選購不同功能的滑鼠:1.以一般使用者而言,兩鍵式的滑鼠,功能即可應付其需要。2.由於電腦從業人員,敲擊滑鼠的次數非常多,因此可選擇購買三鍵式滑鼠,將第三鍵設為最常使用的滑鼠功能,一方面減少操作時間,一方面也能避免手指多次敲擊,造成傷害。3.而滾輪式的滑鼠,則適合以瀏覽網頁或是文字處裡的使用者,由於這些使用者經常需要捲動位於電腦畫面右側的捲軸,使用滾輪式滑鼠,可節省許多的操作時間與避免操作傷害。

(三)了解自己的需求:在選購滑鼠前,應先了解自己的使用目的,是一般性的電腦操作、電腦繪圖用,還是單純做為遊戲用。如果只是做為單純的一般性使用,則選購一個順手、按鍵方便的滑鼠即可;如果是做為繪圖使用,則除了上述兩個原則外,選擇較高解析度的滑鼠就有其必要性了。

CPU

CPU
談到CPU(中央處理器),可能初學者會有模糊的印象,但如果說到Pentium,Pentium II ,Pentium III,大家一定很熟。(Intel---Pentium系列的製造公司---實在太厲害,可以推廣那麼快)其實Pentium就是一種CPU。以前所說的80?86(即286,386.....)也是CPU,只是到了486以後的CPU,就改名為Pentium,K6.......等,說了那麼多CPU的歷史,其實CPU就好像是電腦的心臟,在電腦中負責一切運算。(電腦就是不斷的運算,來達成效能)所以基本上CPU是越快越好,尤其是在3D運算時,但也因為太貴了(動輒一兩萬-_-'''),所以要視需要來選購。
CPU基本上可分下列幾點來介紹:
1.CPU的種類
CPU由於是高科技,所以會做的廠商很少,而且有些會製作的公司又因技術還不夠好,所以一直無法打入市場。至於現在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兩家公司為:
(A)Intel:
Intel這家公司的CPU從80386(處理器的代號,即386電腦的處理器)開始就當上了處理器的龍頭,到了486以後,Intel就將CPU的名字改成現在的Pentium,Pentium 和現在的Pentium !!!,這些都是高價位電腦所用的處理器,而Intel為了搶攻低價市場而推出了Celeron(即賽揚),另外又為了伺服器的需要,而推出Pentium Xeon和Pentium !!! Xeon,這些就是Intel所推出的系列處理器。
a.Pentium系列:
Pentium系列是不斷的演進。Pentium系列中後期的版本有加入MMX指令集(Multi Media eXtension),而且架構上跟沒有MMX指令集的Pentium略有不同,所以Pentium166/MMX的效能和Pentium200不相上下。而Pentium II和Pentium最大的不同是架構上的差異,一個是P6微架構,另一個是P5微架構,另外在第二層快取記憶體(L2 Cache)上也有改變,Pentium II的L2 Cache是內建在CPU裡面的板子上(Pentium II長的很像以前電動的卡帶,裡面有一塊板子,而真正處理的CPU只是和在這張板子上的一小部份。)速度為處理器的一半,容量為512K,至於Pentium則是將L2 Cache焊在主機板上,速度視主機板晶片組而定,而且Pentium II全系列都有MMX指令集,至於Pentium II和Pentium !!!最大的差異只有在Pentium !!!多加入了SSE指令集罷了,所以如果程式不支援SSE指令集,則Pentium II和Pentium !!!就沒有什麼差異。另外Xeon版的Pentium II和Pentium !!!是為伺服器所設計的,也應為如此,所以Xeon也增進了許多網路管理的功能,另外它的L2 Cache從512K起跳,而且直接焊在CPU裡面,所以速度和CPU同步,這也是它比同等級的Pentium II和Pentium !!!快的原因。
b.Celeron系列:
Celeron系列是Intel為了搶攻低價市場所推出的,跟Pentium II一樣是P6微架構,早期Celeron為了降低成本,將其中的L2 Cache拿掉,但也因此使效能降低很多,使效能一落千丈,市場反應不佳,所以後來才推出加上128K的L2 Cache,而將L2 Cache直接焊在CPU裡面(on-die)所以速度和CPU同步,這樣增加了它的效能,如此才讓Celeron起死回生。
(B)AMD:
AMD這家公司早期的時候曾是CPU的龍頭,但後來就被Intel搶走了,最近幾年重新出發,才漸漸搶回地位, AMD要跟Intel爭做處理器的老大,當然是採取低價戰術,如K6等系列(這也是為何Intel要推出Celeron來搶低價市場的原因),近年來由於AMD漸漸得到市場的肯定,就不願意用低價來進攻,而漸漸生產高價位的產品來抗衡,如K6-3甚至是K7等等。
a.K6系列:
K6系列是讓AMD重新站起來的產品,隨著K6系列的不斷演進,也就有所謂的K6,K6-2,K6-3,效能也越來越高。K6系列並沒有把L2 Cache整合在裡面,和Pentium一樣意思,只是AMD為了搶回市場,比Pentium的32KB還多一倍,以此增進效能。而K6-2和K6最大的改變是他多增加了3D-NOW指令集,以增強K6在3D效能上的不足,而現在的K6-3更整合了256K的L2 Cache(on-die),而原本在主機板上的L2 Cache則變成第三層,藉著這三層快取記憶體,使得效能上逼近,甚至超越同等級的Pentium !!!,使得AMD在市場上的評價越來越高,也使得Intel開始緊張了。
b.K7:K7是在AMD K6系列成功後的另一項產品,它在架構上更比Intel更前進,是相當於786的架構了,而且外頻也將從200起跳,時脈也一舉超越Intel,再加上它大量而且又on-die的L2 Cache使得市場上都很看好這款CPU。
關於各式CPU的插槽,請按這裡
2.CPU的速度
CPU的速度主要是由它的時脈來決定(即???MHz),而 ???MHz主要是由主機板上的Jumper來調整,Jumper可以調整外頻和倍頻,而CPU的時脈就是由外頻*倍頻而得。現在一般外頻都是100MHz的,而Celeron的外頻是66MHz。CPU的速度除了他本身的時脈以外,另外一個就是L2 Cache的多少和速度。由於現在的CPU都太快了,所以常需要快取記憶體來銜接其他週邊的速度,不然沒有L2 Cache,則CPU會常閒在那裡,而沒有發揮他完全的效能。L2 Cache越多,越快,則越能發揮CPU實際的效能。
http://content.edu.tw/senior/computer/ks_ks/student/classroom/cpu.htm
中央處理器(CPU)
一、中央處理器是電腦的心臟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又稱為中央處理單元,我們也常用CPU來表示。CPU主要工作有算術、邏輯運算,解讀電腦內的每個指令來控制電腦的運作。目前的CPU製造技術中,將快取記憶體(Cache Memory,能讓電腦將主要的運算資料先行儲存的地方)也放在CPU內,讓CPU的運作速度加快不少。和其他晶片產品一樣,CPU本身也是一顆晶片,製造過程與晶片大同小異。只不過CPU是一顆整合性的晶片,裡面含有百萬顆以上的電晶體(也就是電阻電路,可用來進行電腦裡的內建指令),在這些電晶體裡面,事先儲存了專有的指令集(命令電腦工作的基本程式),用來執行電腦所需的一般性工作,所以,CPU又稱為電腦的心臟。二、CPU的運算由電流控制CPU的運算主要透過電流來進行。透過電流的開關動作,可以將資料轉換成1與0等二進位運算資料,並互相傳遞。在電流的傳輸方面,CPU以接腳方式安插在主機板上,透過這些接腳接收外界的電流訊號,然後經過內部處理,再將結果以電流訊號傳送出去。每個接腳的功能不盡相同,有的傳送代表指令的電流訊號,有的則傳送代表資料的電流訊號,而有的則是單純的電源供應。因此,主機板的設計需配合CPU的接腳功能才能發揮CPU的作用。三、CPU的插槽有Slot與Socket兩種市面上的CPU插座五花八門,目前主要分為Slot及Socket等兩大類,前者是將CPU垂直插於主機板上的的插座,有點像電動遊戲機的卡匣插座,以及主機板上其他插卡插座;而後者則是以平躺的方式插於主機板上,所以看起來像是一塊扁平的黑色巧克力似的平躺在主機板上。四、CPU的構造CPU內部,主要包括有保護層、金屬層、裝置層、矽基座以及包裝層等結構。保護層避免CPU直皆接觸到空氣;金屬層則提供CPU晶片上的電路連結;裝置層則包含了許多電晶體、二極體、電阻…等主要元件,為CPU的主要運算工作區;矽基座則提供了CPU所有元件的基座,晶片上所有工作皆建構在此基座上;包裝層則將晶片罩住以保護晶片。在個人電腦中,CPU是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而迷你級以上的電腦系統(如微電腦電風扇等之類的電器產品),CPU可能只是一塊包含許多元件的電路板,甚至由許多電路板組合而成。
http://www.synnex.com.tw/asp/main_frame.asp?topic=IF&group=01790&parent=01843&classifyid=01869

2009年8月30日 星期日

ya

大家好~
我是114
黃雅琳:))))
叫我氣質
ya